了解比特幣之前,來回顧一下近期的幾則新聞((四月8,2013)):
本月1號,比特幣的總市值已經突破10億美元。
造成比特幣幣值上漲的原因很多,有觀點認為這與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及歐元區的經濟不景氣相關,
相對於美元和歐元,人們更信任比特幣的價值!
上週五 每枚比特幣在Mt.Gox上報價第一次突破92美元,使得總量約為1100萬的比特幣總市值突破10億!
目前,比特幣的價值已經逼近93美元,這個數字在一個月前僅為32美元,但也是當時的歷史新高。
3 月 22 號的消息,加拿大有位 22 歲小伙子 Taylor More 想把他的祖父母的房子給賣掉,但不接受任何現實的貨幣交易,只收比特幣。
那套房產價值 39.5 萬美元,根據當時的匯率,相當於 5500-7000 比特幣,直到現在持有如此多比特幣的人並不多。
他向媒體表示:我想這是提早投入比特幣熱潮的好方法。這是我想到收集比特幣的最好方法了。
2 月 28 號比特幣(Bitcoin)的匯率為 32 美元,創歷史新高。
當時,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、位於日本的 Mt.Gox 與西雅圖的 CoinLab 公司達成協議,共同管理比特幣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交易情況。
CoinLab 早前在矽谷獲得了 50 萬美元的風投,因此 Mt.Gox 希望藉合作的機會打入美國市場,增強比特幣消費者們的信心。
比特幣的匯率波動極大,此前最高的匯率為 2011 年 6 月的 31.9 美元,同年又跌至歷史新低 2 美元。
圖為比特幣匯率變化,來源為 Wikipedia。
看了這麼多新聞,儘管許多新聞裡都有一點點解釋,但是許多人還是不清楚比特幣到底是什麼。
比特幣的前世今生
它以一套編碼系統為基礎,通過複雜地計算而產生。
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相關的軟體「製造」比特幣,然後利用電子簽名的方式來流通,最後透過 P2P 網絡來核查重複消費的情況。
和傳統貨幣最大的不同是,比特幣沒有一個中央發行機構——人們只需要運行比特幣軟件,就可以參與比特幣的製造,這種方式稱為「挖礦」。
比特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進行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,而不以對中央發行機構的信任為基礎。
1982 年,一個叫 David Chaum 的人提出一種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絡支付系統的設想。
到了 1990 年,Chaum 將他的想法擴展為最初的密碼學匿名現金系統,這個系統就是後來所謂的 ecash。
2008年,一個名叫中本聰(Satoshi Nakamoto)的人發表了一篇論文,論文描述了一種叫作比特幣(Bitcoin)的電子現金系統。
2009 年 1 月 3 日,比特幣誕生,中本聰本人發布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。
2009 年 2 月 11 日 22 點 27 分,中本聰在 P2P 基金會(p2pfoundation)網站上發了一封帖子,正式對外介紹了比特幣。
它完全去中心化,沒有中央服務器或者託管方,所有一切都是基於參與者。
中本聰在這篇文章中寫道:傳統貨幣面臨的根本的問題是——信任。
央行必須讓人相信它不會讓貨幣貶值,但事實上貶值的結果經常出現。
銀行本應該幫我們保管好錢財,並讓這些錢財以電子化的形式流通,但是他們卻隨意放貸,讓這些財富淹沒在泡沫中。
2010 年,比特幣的第一個公定匯率誕生,來源是相關論壇上用戶之間自發產生的交易。
第一筆交易是一名用戶用 10000 比特幣購買了一個 Pizza。
目前,比特幣最為主要的參考匯率是 Mtgox 交易所內比特幣與美元的成交匯率。
經過計算,我們可以基本確定到 2140 年之前,比特幣的總量為 2100 萬個。
為了避免通貨緊縮的現像出現,每個比特幣還可以分割為 10 的 8 次方份。
圖為比特幣總數,來源為 Wikipedia。
2010 年末,中本聰完全退出了這一項目,並在網路上消失了。
比特幣的官方網站 bitcoin.org 註冊於 2008 年 8 月 18 日,域名和伺服器都託管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家小型主機託管商 Louhi Net Oy 那裡。
中本聰在 P2P Foundation 上留下的信息顯示他是名日本男性,現年 39 歲,
不過有人懷疑中本村是其實是一個俄羅斯駭客,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團隊的化名。
比特幣的「淘金熱」
目前已經有許多網站開始接受比特幣交易。
包括 Mtgox 以及部分淘寶商店,比特幣兌換實體貨幣的服務也開始出現。
也就是說,我們目前可以將比特幣認定為真正的流通貨幣,而非一文不值的虛擬貨幣。
隨著比特幣數量不斷增多,如今要獲得一個比特幣已經十分困難!
現在想要通過「挖礦」獲取一枚比特幣,需要多路 AMD Radeon 6990 顯卡異構計算幾天,配置一般的電腦則很可能連續運行 1 年都一無所獲。
於是,現在幾乎所有的比特幣「淘金者」都加入了合作掘金的網絡。他們利用分佈式計算的方式更快地挖到「金礦」。
比特幣究竟有多值錢?讓數字來說話吧。
2010 年,一枚比特幣只能兌換0.5 美分,到了2011 年6 月3 日則可以換到10.5 美元,漲幅為200000%。
在同年的7 月5 日,一枚比特幣已經可以兌換到13 美元,漲幅提高到了260000%。
比特幣的算法中規定了單位時間裡所能產生的比特幣的固定數量,
而透過「挖礦」獲得比特幣的難度也越來越大,因此通過實體貨幣購買比特幣也是一個重要途徑。
作為電子貨幣,除了交換商品之外,比特幣也建立了一套與主權貨幣兌換的機制,以更順暢的流通。
於是各種交易平台也就應運而生。
來自愛爾蘭的 James McCarthy 搭建了一個比特幣現貨全球交易平台 Global Bitcoin Stock Exchange,下設五個小公司。
除了比特幣兌換,他還嘗試著提供租、借、投資等服務。他是中國境內最早使用比特幣的人。
最開始他用自己的電腦「挖礦」,獲得了1000 塊比特幣,後來將精力轉向了比特幣交易。
現在,除了 Geek 以外,許多從事金融行業的人開始加入手機比特幣的行列,一場浩浩蕩蕩的「淘金運動」已經悄悄拉開了序幕。
概念的遊戲
不得不承認,現在圍繞著比特幣已經誕生了一個行業的雛形,
但從本質上講,這股「淘金熱」的背後僅僅只是一個概念罷了,想取代現行的貨幣流通體系更是天方夜譚。
為什麼不可能?換個角度看就可以了。
如果我們將比特幣視作貨幣,那麼如何分配將會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。
因為比特幣本質上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,且沒有使用價值,
那麼假設比特幣真的取代了現行的貨幣制度,還是需要國家來進行分配,依然需要根據總量來定義額度。
其實比特幣的概念簡單說來,就是描繪了一種全世界所有國家開始停止發行貨幣的景象。
這種假設規避了許多問題,卻抽離了政府宏觀調控的智慧,看似維持了秩序實質上是在製造麻煩。
說白了,我們可以把比特幣理解成金子——總量有限,量不斷增多(不斷加工)且全球通行,在價值上並沒有不同。
既然沒什麼不同,那麼我們就可以把比特 幣看做是一般等價物,我們可以消費比特幣就像我們可以拿黃金去換東西一樣,
除了稀有沒有什麼特殊之處,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——比特幣是人造的。
Beats of 比特幣,只是一場遊戲。
QUOTE:http://www.inside.com.tw/2013/04/08/what-is-bitcoin